小书亭 > 次元 > 民国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闻 > 第七十四回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梦

第七十四回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梦

1919年8月1日,孙中山领导创办的《建设》杂志在上海创刊了,自创刊号起,该刊就连续刊登了孙中山的雄文《实业计划》。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工商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孙中山看到战争结束后,欧美等国为战争服务的工业设备,将大批闲置无用,众多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将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如果中国能够趁机利用这些设备和人才推行实业建设,就可以大大加速中国的经济发展。

为此他于1919年用英文写了此书,并呼吁“国际共动发展中国实业”。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全书包括六大计划:

第一计划至第三计划,主张在中国沿海修建三个深水港,也就是位于渤海湾的清河、滦河口之间的北方大港,位于东海杭州湾、乍浦、澉浦之间的东方大港,以及位于南海珠江口外的南方大港。以这三大港为中心,在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由沿海之内地修建水道,修建铁路、公路、开发资源、移民垦荒和发展工农业生产。

第四计划是铁路计划,主张按中央、东南、西北、东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修建十万英里铁路,组成遍布全国的铁路网。

第五计划是发展食、衣、住、行、印刷等,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计划。

第六计划则是开采、煤、铁、石油和其他矿藏,也就是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计划。

在结论部分孙中山总述了实现《实业计划》,对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的作用,并且呼吁“国际资本家为共同经济利益”予以协助。

鉴于中国的贫穷落后,缺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本,技术和技术人才,孙中山认为要加快经济建设,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不很长的时间内,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要实行“开放主义”,“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无人才,即借用外国人才”,“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

实业计划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开放主义”之上的建设计划。孙中山指出利用外资必须以不损害中国主权为前提,主张根据平等互利原则,同外国资本集团订立合同,并且可以给予外国资本以合理的经济利益,但不能允许其侵犯中国主权。

《实业计划》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可能,然而这却是中国现代第一份改革开放的宏图,把今日中国的建设成就与孙中山这份宏图相比较,我们不能不钦佩孙中山的远见卓识。

救国梦和缺钱的革命

1911年武汉革命后,孙中山从回国。当时上海盛传:孙中山携有巨款回国,革命军饷问题迎刃而解了。孙中山甫抵上海,中外报馆的记者纷纷询问巨款数目。

他沉思片刻,说:“余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实际上,终其一生,孙中山都在为筹措革命款项而焦头烂额。

191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张謇拒绝担任财政总长,他还为临时政府算了一笔账,估计每年临时政府的财政缺口将达8000万两。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都因为缺钱少人,导致了失败。

191年,55岁的孙中山南下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他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说:“夫以中国之地位,中国之富源,处今日之时会,倘吾国人民能举国一致。欢迎外资,欢迎外才,以发展我之生产事业,则十年之内吾实业之发达,必能并驾欧美矣。”在这十年宏伟计划中,孙中山第一次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在如何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实业问题上,孙中山认为,应改变闭关主义而为开放主义,外资必须操之在我,不可授之于外国人,“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孙中山曾游历欧美列强,对“机器”的作用有充分认识,他希望外国投资者能够提供机器,国人有机会学习工业国家的先进科技。“欲兴中国之实业,非致数十万万匹马力之机器不可。

孙中山很早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设想,“创造市宅中心于浦东,又沿新开河左岸建一新黄浦滩,以增加其由此计划圈入上海之新地之价值”。他的实业计划涉及住房等民生问题,规划“每年建屋一百万间”,“为人民预备廉价居室”。

城市每家都要用上煤气、电灯,“无论城乡各家,皆宜有电话”。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孙中山很清楚,城市和住宅是文明的象征之一,民众由住房里得到的幸福感,比起吃饭穿衣要多得多。

在孙中山的宏伟蓝图中,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来达到“民生民享”的目的。

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父的理想才得以实现。(未完待续)

民国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闻》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次元小说,小书亭转载收集民国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