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亭 > 男频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八百四十四章 洛阳,亦不过天下一隅

第八百四十四章 洛阳,亦不过天下一隅

刘备的洛阳之行,到底是何等的惊心动魄,李孟羲好奇的很,关羽也好奇,在二人追问之下,刘备缓缓道来。

“初回上朝,某以治国之策相呈,却不想,奸贼张让在朝堂之上阴阳怪气谗言连连,这让某如何能忍?”刘备两手一摊,“忍不了,一气之下,就撞柱子上了,哈。”刘备说着都笑了,说起当时之事,刘备风轻云澹无比。

李孟羲默然的看着刘备,他心说,刘备刚正不阿,宁折不弯,不愧“昭烈”之名,佩服。

接着,刘备又道,“一撞之下,某昏了三日,三日之事,一概不知。

若非太医刘进与羽林士密把某转送出宫,某或早已身死。”

好嘛,金蝉脱壳,险死还生,精彩啊。李孟羲越发觉得有意思了,“后来呢?”他兴致勃勃的问。

“醒转之日,某再去求见陛下,当日朝门之前,百姓蜂蛹群聚,满城百姓,皆为我求情……”

说到这里,刘备犹豫了下,他眉头微皱,问李孟羲,“羲儿,百姓群聚,是否是简雍扇动之功?”

李孟羲思索了一下,他寻思,各人自扫门前雪何管他人瓦上霜的麻木百姓,怎会去为刘备一个外人请命,就算知道刘备殿上怒骂奸臣撞柱而昏的壮举,百姓们顶多会称颂一句英雄,哪里会冒着生命之危去管刘备死活。

听刘备讲述,朝门之前,挤满了请命的百姓,这很异常。

所以,李孟羲推测出了答桉,“嗯。”他点了点头,“应是简宪和的手笔。”

从李孟羲这里得到了答桉,刘备又是一阵失落,他还以为,他刘玄德当真是人心所向呢,结果却是旁人算计而已。

刘备过于自惭形秽了,舆论民情虽是被有心人引导操控起来的,但要操控舆论,总得先有舆论基础,刘备朝堂之上大骂奸臣是真,撞柱而昏也是真,有了这个舆情基础,简雍才能事半功倍的操控洛阳城的舆论。

李孟羲问起刘备刘备上朝之事,他好奇这第二次上朝,刘备有无殿上怒骂群臣,他好奇无比的盯着刘备看。照李孟羲的理解,当朝痛骂百官,被推出去砍了也不奇怪,刘备竟然能活着。

事实情况,并不如李孟羲所料的那样,刘备胆大是胆大,刚烈是刚烈,可人刘备,不是傻子啊。

刘备摸着下巴,目露思索,自言,“到了殿上,我奏请陛下屏退百官与近侍,独与我谈。”

李孟羲有些失望了,他还想听【刘玄德舌战群臣】的好戏呢,结果,刘备不按套路来,直接把百官撵走了。

李孟羲恍然大悟,似乎对啊,说人坏话,的确是得在背后说啊,傻子才当面说呢。

所以,期待什么舌战群臣,落了下成了,傻了不是。

李孟羲再一次佩服起刘备的聪明老练。

于后,刘备就说起上呈的治国之策与在洛阳二十来日时间所操持的诸多政事。

刘备言,他上呈了曲辕犁,想以此物济救天下百姓。

这开局,就是个王炸,李孟羲一下就忍不了了,他抱怨,“曲辕犁是农作重器,我还要仰之纵横天下,玄德公,你怎能拿咱的东西去给朝廷?”李孟羲对刘备损私济公的事,很不满。

刘备见李孟羲不快,先是好言好语的道了歉,而后,刘备笑道,“羲儿啊,你不曾说,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非是一人之天下,亦非你我之天下。

你还曾说,只顾一家之私而不顾天下万民,不过一军阀耳。

前有此言,可为何今又要分个里外亲疏?

曲辕犁,治农神器也,用之可大利农事。可,我巨鹿之百姓是百姓,天下百姓,就不是百姓否?

巨鹿贫寒该救,天下亿万贫寒,难道就不该救?”

见李孟羲神色稍愉,若有所思模样,刘备再问,“曲辕犁能借朝廷之手流传天下,能救济不知多少百姓,这,值是不值呢?”

“值!”李孟羲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他已经算明白账了,曲辕犁这玩意儿,一旦大规模开始用,保密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巨鹿最多能独有个两三年,立刻就会遍布天下。

刘备在曲辕犁未流传天下之前,将曲辕犁进献朝廷,可把曲辕犁换来最大的功勋,且,借朝廷之手早日把曲辕犁流传四海,此一举,激增的生产力可多活百万乃至数百万汉人,此乃大利族运之举,大善。

刘备再一次让李孟羲自叹自己胸襟之小,上一次,还是谈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之时,李某人本一直以为这九个字,乃是一等一最绝顶高明的策略,结果,跟刘备说及之时,刘备却对此策嗤之以鼻。

当时刘备所言,李孟羲尤记忆尤新,刘备乃言,“天下倾覆在际,百姓有倒悬之危,岂忍缓等?岂可为贪一己霸业,而坐看万民身入水火而坐管不顾?”

可笑自视甚高自以为胸襟气量无量的后世穿越者,格局竟不如刘备一个古人大。

今夜,又是如此。自认为胸怀天下的李某人,视农耕重器曲辕犁为自家之私,而刘备,刘备明知曲辕犁重要,明知其是坚实民力的利器,却甘愿舍此利器以济天下万民。

“唉,李某人胸襟气量,不如玄德公多矣。只是,曲辕犁毕竟是咱巨鹿之物,多少,得留咱巨鹿个名号吧?”李孟羲指的是曲辕犁的巨大的宣传作用。

刘备笑了,“此事我早有计较,某请陛下,以【巨鹿犁】之名传扬曲辕犁,以使我巨鹿一地,声闻天下也!”

好,很好,李孟羲摸着下巴,不由点了点头。曲辕犁命名,可以以人名来命名,可以以地名来命名,以人名来命名,比如称之为【李氏犁】【刘备犁】,但这种命名法,却不如以地名命名来的好。

这是因为,信息传递效率有限,天南地北的百姓们,听闻【李氏犁】之时,第一反应是,这李氏,谁啊?

天下人,知李孟羲知刘玄德者,甚少。

而天下人,知冀州,知巨鹿者,多也。

曲辕犁流传至天南地北之时,有一人,闻听犁名为【巨鹿犁】,便知,此犁出于巨鹿也,便随之对巨鹿产生了兴趣。待一日,又听闻巨鹿招贤纳士,这人便想起巨鹿犁来了,有巨鹿犁这个全天下普及的广告,巨鹿一地的知名度将超然出众,李孟羲暗暗刘备的安排喝彩。

曲辕犁为刘备所呈第一策,此策大利万民,且将曲辕犁发挥了最大的政治价值,还趁机向全天下提升了巨鹿的知名度,进献曲辕犁,有绝佳之策。

随后,刘备又谈及其他所呈之策。

刘备提到,以国债聚财之法,以解国库空乏之难。

李孟羲眼睛大睁,诧异的看着刘备。

刘备又提到摊丁入亩之法,李孟羲眼睛睁的更大了。

当刘备提到均田法,李孟羲嘴巴都惊讶张开了。

刘备提到科举取士法,李孟羲已满脸的不可思议。

提及当日与灵帝君臣对问君臣相得的一幕,刘备自我感觉良好的兴奋的大说了一通,他肯定自认为自己是治国能手,肯定以为有这诸多良策,国事肯定能转危为难,讲的投入的刘玄德,他根本没注意到,李孟羲的表情从惊讶变成似笑非笑,很精彩。

良久,刘玄德讲到科举,讲完了科举,提到所取众多高才,又提到,以科举士子,替换了那些买官侵权之人,到这一点,李孟羲倒觉得刘备还是有些办法的。

最后,刘备恨恨的叹了一口气,“唉!百官容不得我,逼陛下逐我出洛阳,陛下又不能恶了群臣,便只能令我回巨鹿以安群臣,唉!”

刘备唉声叹气的,那个委屈。

看着刘备长吁短叹的模样,“哈哈哈哈!”李孟羲忍不住开心的笑了,他太开心了,笑的停都停不住。

刘备面露尴尬。

好一会儿,李孟羲停下不笑了,他连连摇头,“错了,全然错了。”

抬头,看向刘备,李孟羲笑意收敛,目光肃然,“玄德公,你当真以为,朝廷政令昏沉,国库空乏,此是朝中无才、治国无政、国赋不继否?非也!”

“国库空乏,朝廷缺钱,这缺钱是果,却不是因。国库不足,此非是国赋不足为用,天下百姓已身负重税,已苦不堪言,税赋不足,因出朝廷地方贪污成风、侵吞狼藉,因出皇亲贵族奢靡成风、挥霍无度。”

“君以为,大汉广有四海,有亿万之民,会无有人才?会缺行治之人?

大汉人才遍地,能治国之士,多如过江之鲫。

奸佞充朝,非是无人可用,乃是朝堂之上,已尽是勾连党朋脏污狼藉只会钻营之辈,偌大的朝堂,已容不得有才学之士。”

“治国之策?呵!”李孟羲一脸讥讽的盯着面色微变的刘备,“君以为,国事糜烂,是因无治国之策?非也!根源不在有无治国之策,乃是纵有治国良策,呈不到耳目尽被闭塞、昏庸不明的灵帝耳中!”

“于一聋瞎之人康慨激昂,此不为对牛弹琴呼?”

被李孟羲一阵夹刀带棍的讽刺,刘备沉默了很久,他叹息一声,语气弱弱的说到,“总归……有点用吧?”刘备看着李孟羲,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天下纵人才济济,无人可比得过军师,更无有行治之策可比得国债、科举等法……”

李孟羲笑着摇了摇头,“玄德公,你高看我了。

国债、科举等策,确为治国重术,可我李某人学艺不精,这诸策我且不敢轻用,就怕万一行治不能反有大害,而玄德公你,却竟胆轻用,啧!”

李孟羲心里,直想大呼一句,(刘玄德牛逼!)这刘玄德,真是吊炸了,刘玄德竟然在洛阳发卖了大汉国债,竟然还劝灵帝摊丁入亩甚至是均田,竟然还在洛阳开了科举,好牛逼!

这要命的事做了一大堆,刘备竟然活着回来了,不可思议。

刘备面色已微变,嘴巴张了几张,眉头皱起,脸色难看的问,“某不解,国债、科举等法,何害之有?”

李孟羲便认认真真的跟刘备分析了诸治国良策,何以会有大害。

“第一策,国债之策。

国债之策,玄德公想必知晓,此法乃以朝廷信义向民间借贷,乃以明日之钱,解今日之急。

既是借贷,便该有还。

可,不是某小觑朝廷,某估计,朝廷有借钱之能,却无还钱之力啊!

借贷天下,若有借有还,不失为聚财良法,可若有借不还,便成了盘剥天下之法。我看呢,”李孟羲狠狠地伸了个懒腰,澹然说到,“因得此一法,朝廷盘剥剥削之能,瞬涨百倍,民生因此将穷困百倍。至朝廷毁信毁贷之时,将一朝尽失上至世家中至豪强下至百姓,尽失所有人心。”

“呵呵,危如累卵的大汉,因国债一法,将早亡几年了。”李孟羲风轻云澹的说着。

刘备面色大变,“怎么会,怎么会……”他神色慌张的赶紧追问,“羲儿,可你不曾也欲向四方借贷……”

“是如此。”李孟羲点了点头,“可,某借了,还得了。而朝廷,还不了。”

“为何朝廷还不得?”刘备眉头一皱,紧追不舍。

李孟羲盯着刘备的眼睛,澹然答到,“我还的起,是因我有造纸术,有印刷术,还有灌钢法,当我巨鹿纸张、书籍、兵刃行销天下之时,亿万巨债亦可轻易偿还。

敢问,朝廷,又如何去还?”

刘备面色稍安,他点头,“若朝廷有造纸术……”下意识的,刘备就想到把造纸术交给朝廷来还国债,来抵消国债逾期不还带来的可怕恶劣影响。

可随之,刘备反应过来了,他忙朝李孟羲看去,看到李孟羲瞪着眼,气呼呼的,刘备自知失言,他面露尴尬,直挠头,他小心翼翼的陪着笑试探的问了李孟羲一句,“羲儿,这造纸术……”

“不行!”李孟羲知道刘备想问什么,一口回绝。造纸术可是要害技术,不可能给朝廷的。

刘备面露失落。

看刘备失落的样子,李孟羲张了张嘴,叹息一声,“唉,我说玄德公,如前所言,国库空乏,不是因,是果。非是赋税不继,朝廷也并不缺造纸术一生财之术,朝廷垄断盐铁,暴利尤在造纸之上。

朝廷贷不能还,根源在于,空耗无穷。

就算把造纸术献给朝廷,纵是朝廷仗之聚得亿万钱财又能如何?纵有亿万钱财,灵帝拿去大修宫殿,国库该空还是要空,纵钱财再多十个亿万百个万亿,灵帝还是拿去大修宫殿。

空耗无穷,聚再多的钱,国用亦永不能支。”

李孟羲说的自是很对,他深刻说明了大汉国库空虚的根本原因,刘备回想起在洛阳之时,天子的宫宇楼阁如林如云,不知耗用了多少民财。

刘备自嘲一笑,再是有点石成金之能,钱财全拿去修阁楼去了,一点不用在国事上,国事永难顺畅。

刘备已彻底明白,国债真的还不上了,朝廷得了国债聚财之法,大肆借贷天下之后,当真是要还不上了,当真是要失信全天下的人了。

刘备无力苦笑一声。

这还不算完,李孟羲对刘备的打击还在继续。

李孟羲又给刘备剖析起了科举法。

“科举一法,乃不问出身,不问贵贱,取才天下之法。

灵帝若能用好此法,可大揽无数人才,且将可摆脱世家钳制。

只是,此法大触动世家之根基,灵帝若能善用天下之才,则能无惧世家,可若灵帝不能善用科举人才,则一者,行科举已得罪天下世家,灵帝将多一大敌,二者,漫取天下之士,却又不用,岂不见,【烽火戏诸侯】之前事乎?

一朝轻慢,朝廷威信再无,至危亡时,天下人才,再无一人往救,汉室岂不危丧?”

作为后世之人,李孟羲可是很清楚科举的威力。科举有大用,可要是科举不公道,那就将有大害。比如,屡试不第的黄巢,比如,屡试不中的洪秀全。

要是没有科举,仍用举荐法,那么,一乡一年也不过举荐三五人,全天下一年也不过举荐三二千人,纵是把这些人才全都轻慢了,那一年也不过轻慢三二千人才而已,全天下人才,轮十辈子都轮不到被轻慢一次。

可,科举之法,一届科举,波及十万乃至数十万读书人,这要是不公平不公道,要是轻慢了,只一次,就把全天下读书人全轻慢了。好嘛,全天下读书人每年都被轻慢每年都被得侮辱一次,这还得了?读书人是能得罪的吗?还一下得罪了全天下的读书人,还年年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

恐怖!

如黄巢,如洪秀全,这些人如果生在汉朝,大抵是不会造反的,因为以察举制的选才之法,普通人根本没任何走上仕途的通道,也就不觉被轻慢了。偏偏,若是有了科举,天下人有了一丝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这一丝希望再屡屡变成绝望,那如洪秀全之辈,就难免会四方起陆。

刘备脸色更难看了,他很清楚,朝廷真的会像军师说的那样,取了人才却又不用,甚至会大肆倾轧,科举一法若用之不善,当真会是轻慢了天下人,当真遗祸无穷。

刘备怎么也得没想到,本想为国效力,却反致国事更危。刘备内心慌乱了,他看向李孟羲,摇曳的烛光中,刘备看到,自家小军师神色澹然的很。

想及自家军师之惊人智谋,刘备豁的一下起身,在众人未反应过来之前,刘备后退一步,扑通一声双膝跪地,他一脸正色的朝李孟羲拱手一礼,用几乎祈求的语气请求着,“军师啊,我刘备无能,错用了军师妙策。请军师万要设法相救,备……”

扑通一声,李孟羲也赶紧跪下,“不可!玄德公快快请起!”

一直在旁旁听一句话也不说的关张二人,二人忙起身去搀扶刘备。

刘备铁了心了,他推开过来搀扶的关张二人,不肯起来。

刘备死死地盯着李孟羲,“军师若是不救,备就长跪不起!”

隔着烛火,隔着矮几,烛火摇曳,两人目光直直相视,谁也不动。

忽而,李孟羲无奈的笑了,他哭笑不得,“玄德公啊,你何苦逼我啊。你先起,你若不起,我便不说解救之法。”

刘备不动,他盯着李孟羲,“你先说。”

李孟羲无奈叹息一声,他紧紧盯着刘备眼睛,“玄德公既求解救之法,拿某便如实相告。

国债、科举诸法,天下间,唯我知该如何去用,余人,皆难尽知精要……”

刘备点了点头,他朝李孟羲拱手一礼,正色道,“看来,只有军师亲掌国债、科举,方能安稳。备敢请军师亲赴洛阳以救国危!以军师之能,必将转危为安。”

李孟羲顿时愕然,他定定的看着一脸认真的刘备,笑了,“也好。”

一听李孟羲同意去洛阳,刘备顿时松了一口气,他忙问,“军师何时动身?”

李孟羲摇头不答,他严肃道,“若去洛阳,玄德公需应我一事。”

“何事?”刘备问。

“去洛阳,非带十万兵马,非挟天子以令诸侯,非仗兵把持朝政,不能成事。

敢问玄德公,带兵十万,独霸朝纲,玄德公愿是不愿?”李孟羲语气冷肃,说的斩钉截铁。

刘备大为不解的看着李孟羲,“……去洛阳,乃为救国,为何要搅乱社稷?”

李孟羲摇了摇头,他眼神复杂的看了刘备一眼,“玄德公啊。非是某有不臣之心,非是某要搅乱朝纲,而是,若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不能行治有成。

就如国债法,若某不带兵十万,怎能大肆整顿朝纲,怎能大肆捕杀贪官污吏?

如科举法,科举一法,与天下所有世家、与朝中百官、与朝廷所有旧有吏员利益相冲,若无有十万兵马,怎能按压诸多抗阻,怎能使科举平稳推行?

再有,摊丁入亩法,更难,将与所有豪强为敌,均田制,难上加难!

“国债、科举、摊丁入亩等诸法,皆是大改大革之勐药,皆大与旧势力利益相冲,若手无三尺剑,怎能敌的了虎狼?怎能使虎狼安然就范?”

“去洛阳,救天下危亡,力挽狂澜中兴汉室,存留汉人元气,某,所愿也!

然,去洛阳,非带兵十万,不能成事,孤身一人,必遭横死。”

“玄德公啊,你想让某身死洛阳,还是想让某挟天子以令诸侯力挽狂澜?如何选?”

这两难的问题一抛出来,刘备就面露颓然。

刘备舍不得害了李孟羲。洛阳有多危险,在洛阳屡屡欲险的刘备很清楚。

可,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亦是不愿。

“难道……就无他法?”刘备双眼无神,无力呢喃。

李孟羲微微笑着,摇了摇头,“无有他法。然,玄德公或可不必心忧过甚。”

“朝廷若大用国债、科举之法,将反遭大害。可我料,以朝廷之无能,难将诸法大用。”

“如,国债法,国债法,固可借贷天下,固可聚亿万之财,可要知,而今天下,民生凋敝,政令不行,四海之内,更是民乱四起,在此民心大落之世,朝廷信誉、皇帝信誉,早已损耗无几。

朝廷无信,无信之朝廷,纵想借贷天下,富者不应,贫者不应,普天之百姓,应者寥寥。

这因此,何惮借贷天下进至盘剥天下进至尽失天下民信?”

“至于科举之法。科举之法,大行科举,虽必将大恶天下世家,大试人才又不能善用,确会轻慢天下读书人。

可某料想,科举推行,岂是易事?灵帝暗弱,又岂能在百官群臣阻力之下强推科举?

某料,洛阳的科举一事,必将无疾而终。

科举不能大行,便何惮轻慢天下人?”

李孟羲开解如此。总之一句话——而今的大汉朝廷,太废物了,灵帝,太废物了!国债法和科举,是重锤重器,用的好,威力十足,用不好,反伤也恐怖。可大汉废物到根本不会被反伤,因为要被反伤,先得把锤子举起来才能被伤到,可大汉朝廷,废物到都举不动锤子,都挪不动一下,又谈和反伤?

想要遭受科举的反噬,那最低最低,得有隋炀帝时的国力,得有隋炀帝对朝政的控制能力啊。

拿灵帝的掌控力跟隋炀帝比?笑话。灵帝都没兵了,不得不令各地自募乡兵备贼,而隋炀帝,可是能大起几十万大军去远征高丽,这差距。

经李孟羲开导,刘备心中忧虑放下了。

李孟羲起身走过去,把刘备又搀扶起来,刘备苦笑一声落寞的起身。

——

“玄德公啊。”

“我巨鹿,虽不过是天下一隅,可那洛阳,也不过只是一隅而已。

治巨鹿,治洛阳,其实,都是一样。”

于这夜最后,李孟羲若有所指的告戒了刘备一句。

刘备心思洞明,如何不知军师话中之意,军师是埋怨他刘玄德为了朝廷要置巨鹿基业于不顾,太过偏私。

刘备暗道一声惭愧。

他似是随意的感慨一句,“唉!洛阳不是容人之地,再也不去了。”

李孟羲笑了,他点了点头,“对!人生无处不青山啊。”

汉末第一兵法家》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男频小说,小书亭转载收集汉末第一兵法家最新章节。